7月5日,“绿色金融十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学校杭州校区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湖州银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
学校党委书记金杨华发表开幕致辞,回顾了我国绿色金融十年间从无到有、从试点探索到体系化推进的辉煌历程。他指出,十年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从6万亿元激增至36.6万亿元,绿色债券市场位居全球前列,绿色金融已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核心力量。金杨华详细介绍了学校围绕绿色金融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明确表示在“双碳” 战略背景下,学校将发挥教育、研究与产业融合的优势,积极推动智库建设,为绿色金融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会议伊始,学校校长陈荣达主持开场,并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和嘉宾的到来。他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切入,强调绿色金融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双碳”目标进程中,理论研究、制度实践和人才支撑的关键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光大银行原副行长武健在讲话中强调,绿色转型是金融业服务“金融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他深入分析我国已构建的全球领先绿色信贷与债券体系,提出绿色转型需实现理念逻辑、服务路径和政策协同三大转换,并直面当前面临的气候数据缺失、碳交易风险等四大挑战,指出破局关键在于政策技术联动、中外标准统一等,以创新与合作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湖州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方锋杰分享了湖州银行十年绿色金融实践成果。自2015年起步,湖州银行依托绿色金融走出特色化经营道路,形成众多首创成果,构建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截至2024年末绿色信贷占比达32.07% 。方锋杰围绕“新平台・新生态・新未来”,对共同体发展提出三点希望,期待将“湖州经验”转化为行业标准,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提升我国在国际绿色金融领域的话语权。
在主旨演讲环节,众多专家带来前沿观点。同济大学中和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杨宝明提出“新碳排放责任机制(CELM)”,为全球碳中和提供新思路;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回顾中国碳市场发展,呼吁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贡献“中国方案”;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通过案例分析生物多样性金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蔡彤娟展望绿色金融政策趋势与战略方向。
会议第三阶段,《中国绿色金融十年发展回顾及未来改革方向展望》研究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联合完成,系统梳理绿色金融发展路径并提出改革建议。随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智库单位“欧洲经济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深化高校智库与金融研究协同创新。
在第四阶段圆桌论坛上,产学研各界代表围绕“多主体协同推进绿色金融”展开深入对话。从绿色信贷产品设计、国际标准接轨,到地方国企绿色融资、绿色金融绩效评估,嘉宾们各抒己见,就政策建议、人才培养等问题深入探讨,充分展现绿色金融领域多主体协同的活力。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我国绿色金融十年发展的全面总结,更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学校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绿色金融教育与研究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为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搭建起了理论与实践、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对话桥梁。未来,各方将加强协同,打破信息壁垒,促进知识流动,以更紧密的协作、更创新的模式,共同攻克绿色金融发展难题,助力中国绿色金融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