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中国-中东欧合作有哪些机遇?这场研讨会上干货满满

作者:来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发布时间:2019-04-29点击量:49

 

1.jpg

4月26日至27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迎来70余家国家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备案中心以及中国社科院等相关权威研究智库的100余位中东欧研究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代表,共话“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中东欧合作。

作为东道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长、捷克研究中心主任郑亚莉,向与会代表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成绩和捷克研究中心获教育部登记备案以来服务政府决策、推动产教融合和促进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努力和实践。她希望通过与会专家学者的思想互动和观点碰撞,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中东欧合作研究及学科建设提供新的启示,推动高校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和备案中心的建设,为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

校长、捷克研究中心主任郑亚莉致欢迎辞

与会嘉宾热议“一带一路”,并提出各自关于更好共建“一带一路”的畅想。

浙江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调研员杜健认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即“16+1合作”是中欧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融入欧洲经济圈的重要承接地。他高度肯定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在服务浙江省“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表示浙江省教育厅将继续高度重视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更好地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和大国外交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3.jpg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政策规划处三级调研员黄培指出,高校开展国别区域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国家发展,希望区域和国别研究智库需要重视研究梯队的培养、突出特色发展理念、加强务实合作,进一步提高自身战略,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4.jpg

浙江省社科联巡视员邵清认为,开展区域国别研究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符合当今世界的现实,浙江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密切的经贸合作,也非常重视区域国别研究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他回顾了浙江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与中东欧国家在经贸合作、产业投资、教育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实践。他表示,近年来浙江省有一批新兴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和中心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在推进中国国际合作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和努力,也高度肯定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在推进浙捷合作方面作出的成绩。他希望高校智库进一步加强联系与合作,调动多方资源,推进区域国别研究。

6.jpg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作主旨报告,她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效,特别是第八次中国一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成果。她指出,“16+1合作”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跨区域多边合作的一个代表,源于双方经济发展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与部分中东欧国家建交70周年。过去70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友好合作取得长足进展,也希望今后能拓展更大合作空间。

7.jpg

期间,与会嘉宾还参观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货币金融博览馆和捷克馆。此次会议的举办有助于加强国内中东欧研究领域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中心)、高校智库和相关研究机构的互联互通,促进研究领域和方法的互鉴和共享,更好地推进国别和区域研究,提升高校智库咨政咨企的效能,贡献服务“一带一路”的力量,也有助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进一步提质发展,更好的助力浙江省“一带一路”建设。

 

 

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18892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