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和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现在无论你身处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有移动网络,金融就触手可及。与此同时,金融的创新与发展也给一些风险意识相对薄弱的消费群体产生了全新的冲击,比如:大学生通过校园贷,线上借款一万元,逾期6天,借贷公司让其还4万余元,该学生被逼无奈喝农药自杀;农民工被22%的高收益率吸引,将血汗钱投资P2P平台,四个月后,网站关闭、老板携款潜逃,农民工要债无门;网上大肆叫卖个人银行流水、手机通话记录、支付宝账号、车辆信息和“淘宝”送货地址等信息,信息泄露引致的金融领域犯罪活动不断增加。数字时代,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异常紧迫,而教育正成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一个重要支柱。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背景及意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创新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动力,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可以减少贫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中首次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这个全新的概念,指让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金融服务,并具有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包容性社会的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手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互联网普及率、渗透率逐年提升。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G20峰会上提到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提倡通过数字化或电子化技术进行交易,已达成国际共识。当前,数字普惠金融正成为低成本、广覆盖和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的重要模式,能够兼顾商业性和社会性,克服传统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性难题。随着科技创新的突飞猛进以及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我们已经快速进入了数字普惠金融新时代。
新时代 新要求
早在2008年全球次贷危机时,各国政府就认识到危机中受害者往往缺乏金融领域的基本知识与能力,金融教育作为对消费者的一种预防性保护措施,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消费者作为金融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风险甄别能力和水平至关重要,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已将金融教育视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支柱之一,并作为宏观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重要的互补性手段。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金融消费者信心、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2017年,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机制。数字时代,面对普惠金融的新趋势与新挑战,需要重新认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由于数字普惠金融具有虚拟性,一般没有实体物理网点,大量消费者个人信息留存在平台,潜藏着消费者财产被盗、信息泄露、维权成本较高、损害求偿权难以保障等风险,还存在大量数字欺诈与滥用、不当使用数字足迹和数字画像、网络犯罪等行为,很多直接就构成刑事案件,这类新型、叠加的风险是非常具有挑战的,风险的传染性、破坏性也强。2017年9月杭州发布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第6条原则明确指出:重视消费者数字技术基础知识和金融知识的普及,鼓励开展提升消费者数字技术基础知识和金融素养的项目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其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具有一致的目标,如果不从根本上重视并解决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只能是野蛮生长,风险事件此起彼伏。适时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普及教育工作,及时提高人们的金融知识与能力、信息技术风险防范水平,帮助其做出知情、理性、成熟的金融决策,提升个人和家庭财产保护意识和能力,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字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数字技术创新使金融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可以快速地获得金融服务信息,应对数字普惠金融时代金融消费者的教育问题,必须坚持把握数字化时代这一宏观背景,基于消费者的数字化应用现状,积极利用好数字化的上升趋势来提供优质的金融教育解决方案。利用数字渠道和新技术促进教育的公开与公平,为金融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普及金融教育为主线,自2008年开始,联合45所高职院校和55家行业企业,以国家金融专业和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在新兴金融业态和现代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下,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问题。充分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以“优质资源供给、智能平台研发、教学改革创新、社会服务提效”为核心,通过“政校行企”联合共同建设了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动态更新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了具有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功能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教与学在网络上的有效融合,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服务了社会大众急迫的网络学习需求。
截至2017年年底,该工作已在全国80多所相关院校推行,各类受益学习者20余万,服务企业员工培训10万多人次。改善了消费者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了解、信任以及恰当的使用,为实现全面及长久的消费者保护做出积极探索。
金融消费者教育任重道远
金融科技的知识与能力,已是21世纪必备的生活技能。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作为新生事物,给消费者教育带来全新挑战,更应高度重视。需要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不断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变革对教育的需求。在内容上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普及移动支付、转账、理财、借款等业务知识,普及金融服务、金融产品、金融体系、技术创新等金融理念,增加消费者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消费者的信任感、自信感和安全感。宣传网络钓鱼、社交技术诈骗、账户黑客攻击、数据盗窃等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知识和案例,增加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在形式上,以学习者为中心,建设科学使用的颗粒化教学资源,通过制作微课、微动漫,使得内容充满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微博、微信等电子渠道发布,为公众及时提供正确的知识辅导和信息支持。
金融专业群国家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历经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大胆创新,小心求证,精益求精,在推进新时代金融消费者教育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和推动力,让金融教育更加标准、便捷、有趣,让金融服务更加便利、安全、可靠,为金融业稳定发展保驾护航,为切实发挥金融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教育领域的积极作用。
作者:郭福春 吴金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