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全国人大政协十届四次会议闭幕之际,德育教研室在举国上下关注“两会”、学习“两会”的浓厚氛围中,于3月16日在人文社科部会议室进行了以领会“两会”精神为主题的教研活动,集中学习并研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十一五”工作规划纲要。通过对“两会”精神、对形势和政策的认真学习和深入研讨,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贯彻“两会”精神,提高教育质量。会议由人文社科部主任曲士英教授主持,德育教研室全体专、兼职教师参加了教研活动并就学习内容展开热烈研讨,学院党委书记李逸凡同志、院长助理王琦老师参加了理论学习活动并作重要讲话。
李书记从中国改革的进程和特点、学院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问题以及教学方法和途径等多个角度,着重阐述了四个重要观点:第一,必须树立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二,关于“八荣八耻”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荣辱观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注重教育实效;要与师德教风建设相结合。第三,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把国家“十一五”规划与我校工作发展相结合。第四,贯彻“两会”精神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做到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要以引导为主,在教学中把道理讲透,与学生互动;开展课外活动必须首先明确活动的目的和宗旨,提高教育实效。李书记讲话既有宏观领域的全局意识,又有微观层面的具体指导,高屋建瓴,深入浅出。
王琦老师指出,开展政治理论学习非常必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及时把握中央文件精神,而且对文件精神的把握要透、要深。对于“八荣八耻”,王琦老师认为,这个荣辱观不但对青年学生进行“知荣”教育,还强调了“知耻”教育。“八荣八耻”不但是一种道德观、道德规范教育,而且是一种道德情感教育。对于如何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王琦老师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涉及宏观层面,存在着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这是难的一面;另一方面,青少年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现象严重,也使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所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在德育工作方面搞一些创新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内,要延伸到课堂外,参与各系学生活动,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研讨,与会教师不但加深了对“两会”精神的领会和把握,能够更好地宣传贯彻“两会”精神,而且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努力方向。德育教研室将在下一步工作中,探索实践德育工作新途径,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既具有高技能、又具有良好品德修养和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新型人才,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