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2020版)

作者:来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发布时间:2020-12-09点击量:192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2020年版)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 2020 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参照《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内容, 我校组织各部门开展了相关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同时,为更全面地了解学校办学情况,加强内涵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不断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能力,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结合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指标进行了认真的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

    一、学院概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始建于 1975 年,前身为直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国家级重点中专--浙江银行学校,2000 年划转浙江省管理,同年 6 月升格筹建高职学院,2002 年 1 月正式建院,主要为经济金融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2006 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并于 2009 年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评定为优秀等级。2017 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职院校,2019 年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校位于杭州下沙大学城,占地面积 613 亩(含德清学院),建筑面积 33.4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 9746 名,教职员工 539 人,正高职称 56 人。培养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2 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全国优秀教学团队 1 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十大标兵人物 1 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和优秀教师各 1 人。浙江省杰出教师 1 人、浙江省“151 人才”22 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等 36 人。正高职称教师 56 人,副高职称教师 145 人,双师素质教师占 90.26%。学校教师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在高等教育类 18 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连续 13 年保持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多篇研究成果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学校下设金融管理学院、投资保险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国际商学院、信息与互联网金融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体育军事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银领学院、明理学院、淑女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等 14 个教学机构;设有浙江农村合作金融学院、浙商银行培训学院、金融投资学院等特色培养机构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研究中心、浙江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浙江省跨境电商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开设金融管理、保险、会计、国际贸易实务、计算机信息管理等 23 个专业,与中国计量大学联合培养互联网金融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人才。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7 项;主持金融、国际贸易、互联网金融、金融升级改进等 4项国家教学资源库项目,参与会计、市场营销国家教学资源库项目 2 项;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8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8 门;作为组长单位主持开发金融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等 6 个专业国家教学标准,作为副组长单位主持开发国际金融、保险、投资与理财 3 个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53 门,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4 项;学校建有 8 个校内国家级实验实训基地,60 余个省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00 余个校外紧密型产学合作基地。学校捷克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是浙江省“一带一路” 智库合作联盟单位。与美国、澳大利亚院校联合举办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项目在籍学生 500 余人。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共吸引来自韩国、也门、喀麦隆数十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独资的杭州资信评估公司和控股的浙江众诚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及浙江金苑培训中心是学院服务社会的主要窗口。

    二、发展目标

    作为国家“双高”建设单位,学校立足大财经,服务浙江万亿金融产业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对接数字普惠金融和数字国际贸易两大产业高端,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书证融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建成金融管理和国际贸易实务2个高水平专业群,打造财经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大平台,以服务万亿金融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和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打造以“千人大金融智库”为主体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创建“中国工商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和“阿里巴巴数字贸易” 产业二级学院,打造国家级金融和国际贸易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以“一带一路”高职教育研究联盟和捷克研究中心为载体,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浙商,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共建大文化,扎根浙江大地,建立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金院精神为魂,以文化校园彰显品位和情怀,以诚信文化、金融文化、校友文化“三维文化”推进人文化成,以文化治理引领发展担当的中国高职文化样板校。学校发展总目标为到2023年,打造中国高职教育的党建标杆、育人标杆、服务标杆、管理标杆、文化标杆、国际化标杆,形成系列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使学校成为支撑国家数字普惠金融,国家数字国际贸易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的中国高职教育标杆校。到2035年, 学校和两个高水平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世界财经类高职教育名校,为世界财经类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高素质财经类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三、社会声誉

    学校拥有多个组织席位和荣誉,在高职教育领域具有较强号召力。学校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理事长单位、全国财经类高职院校联席会主席单位、全国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高职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会长单位。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全国金融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浙江省劳动模范集体”“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入选全国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贡献、学生管理、教学管理 50 强,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与号召力。办学 40 余年来,学校励精图志、开拓进取,累计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金融机构输送了近 6 万名优秀的经济金融人才,约占全省金融从业人员的 1/4,前期毕业生大多已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业务骨干,有近百名校友成为省级分行及以上领导,其中支行副行长以上干部 5000 余人,学校被誉为浙江省金融界的“黄埔军校”“行长摇篮”。学校已连续十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学校深入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素质教育,开展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学校招生与就业实现了“两头旺”。2019 浙江省普通类平行录取最高分 560 分,其中 19 个专业录取最低分位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2019 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 98.4%,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 97%;2019 届毕业生中银领学院订单人数 831 人,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赶集”效应继续彰显。

第二部分 主要成绩

     一、办学基础条件

   (一)稳定多源的办学经费支持,生均拨款水平稳步增长

    学校坚持“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的办学模式,加强与政府、行业、校友的联系沟通,赢得支持,不断拓展经费来源。在浙江省重点优质校建设项目的经费支持下,学校每年获得省级财政 5000 万元的专项经费投入办学。近年来, 学校办学经费高速增长,2017-2019 年,省级财政对学校下拨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为 21216.72 万元、22080.50 万元、25931.86 万元,生均拨款水平分别达到了 2.16 万元、2.22 万元、2.50 万元,扶贫专项经费分别为 653.05 万元、655.40 万元、704.29 万元。同时,金融行业、合作企业和广大校友也以奖助教金、奖助学金、教学设备等多种形式捐资助学,近三年,捐资额度分别为 262.96 万元、158.25 万元、151.44 万元。浙江金苑培训中心、杭州资信评估公司等社会服务部门,以绩效为导向,持续支持学校事业的发展,近三年校办企业投入的经费额度为 461.27 万元、338.23 万元、175.61 万元。同时,学校坚持“以收定支”的经费管理办法,多方的稳定经费投入与支持,支持了学校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

   (二)注重职业训练环境创设,教学实训条件建设不断完善

    学校历来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力求用最先进的设施设备,培养未来的普惠金融人才。因此,学校不断完善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逐年提高,近三年学校产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分别达到了 9063.88 万元、10469.53 万元、11797.38 万元,年增长率分别为 15.51%、12.68%,非学校产科研仪器设备值分别达到了 2238.17 万元、2667.46 万元。在双高校建设过程中, 学校将继续创设先进职业训练环境,加强教学实训条件建设,为培养金融人才奠定设施基础。同时,注重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拓宽就业平台,为在校学生提供产学研合作基地,例如“邮储银行浙江省分行实训基地”“中国农业银行杭州分行模拟银行实训基地”“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实训基地”“浙商银行客服中心”等。近三年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分别达到了 425.33 万元、425.33 万元、624.21 万元。通过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提高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 101955 平方米、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数为 40 个、实践教学工位数 527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达到 467 个。

   (三)依托金院大脑项目建设,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是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浙江省高校网络信息化先进集体、浙江省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职委员会委员单位,2017 年又成功加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虚拟现实教育联盟。近年来,学校将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作为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全面改造了校园网络,扩大了服务器容量,拓展了校园网带宽;搭建各种管理信息平台,实行互动共享,提高了智能化管理水平。新建了学校大数据平台、网上办事大厅,服务师生,实现了多项业务“最多跑一次”。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终端(计算机)数为 45.7 台,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 Mbps 为 1710,网络信息点数 6419 个,基本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同时,学校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数字教学资源总量达到40246GB,上网课程达到 200 门,每个专业上网课程平均达到 9.5 门。在全国高职信息化领域的影响力逐年攀升。

    二、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浙江省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之一,学校历来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近三年,学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 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 人、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 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2 个、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2 人。《打造“千人大金融智库” 深化基于“业务流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成功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功入选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另有 20 余人次入选省级人才项目,现将本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师资队伍顶层设计,明确“双师”标准

    在国家示范建设之初就出台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关于扎实推进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若干意见》,强调优化“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提高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提升行业兼职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在各发展阶段始终把打造高素质“双师” 教师队伍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抓,前后出台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管理实施办法 5 个,自 2014 年起,学校每三年召开一次师资工作会议,系统规划阶段性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明确把“‘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纳入师资队伍九大建设计划之一,明确了“双师”认定标准,加以重点推进。2018 年,在《2018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排名统计中,学校“双师比”排名位居全国 1336 所高职院校的第 41 位。2019 年学校“双师型”教师数 398 人,双师比例达到 90.24%。

    (二)打造“千人大金融智库”,提升“双师”素养

    协同龙头企业、行业学会,融入政府部门提高决策服务能力、融入行业企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融入科研院所提高学术服务能力,引进了近 100 名龙头企业技术能手,培养了近 100 名胜任企业咨询和行业智库的校内骨干教师,吸收了近800 名胜任业务讲师、职业导师的行业骨干,打造了质量优异、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校“双师”队伍。为深化服务能力,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合作发展处,加强学校与合作企业的经常性沟通与联系,为“产学研”合作搭建桥梁。开展“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研究院(智库)”和“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集聚校内外学科、专业和政府、行业、企业专家与骨干,共同开展技术技能积累、服务(产品) 研发、工艺流程创新,完成了多个相关课题的研究,发布了多个服务政府决策的智库报告,并有 4 个资政报告获省长、副省长批示。同时,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荐教师参与行业产学研合作,并对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给予时间和经费的支持。同时,学校要求教授深入企业行业,与一线专家建立协作团队,定期交流;积极倡导专业教师开展各种服务社会和企业的活动,为行业、企业编写培训教材,主持参与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通过合作开发与社会服务,了解企业行业发展趋势,引入新技术新工艺,丰富教学内容。

    (三)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深化“三教”改革

    学校在示范建设期间推广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就根据财经行业岗位服务流程特点,对接不同业务领域,构建了不同业务领域骨干组成的“双师型” 教学团队,带动了融入产业前沿技术与应用场景的项目化、数字化系列新形态教材开发,联动了项目教学、合作学习等教法改革,形成了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打造了一批金院金课。比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外贸单证操作”课程,其具体做法如下:从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来看,课程根据外贸单证员岗位审证、改证、填单、报单、报关等工作过程,对应构建了由银行国际业务、外贸单证业务、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业务、海关单证业务等骨干和校内骨干教师组成的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教学团队。按以上原则,学校共组建了 20 余个核心课程教学创新团队。从教材改革来看,课程在原有校企合作开发的“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中不同业务骨干的专长,联合开发了项目化、数字化的新形态教材,有效融入了最新的数字商贸技术与报单、报关等虚拟应用场景,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动态、即时更新。近 3 年,学校共开发了 43 部省高校“十三五” 新形态教材,基本覆盖了主体专业的核心课程。从教法改革来看,课程将外贸单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主要教学项目,由银行、外贸企业等不同业务领域骨干分工协作,主讲对应项目模块,并针对外贸单证岗位分工协作的特点,重点开展了项目教学、合作学习等教法改革,培养了专业学生团队合作、有效沟通等职业核心能力;并利用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平台优势,打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字化环境。目前,上述教法已在学校超过 50%的专业核心课程推行。

    (四)推进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基地,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目前,学校建有 8 个校内国家级实验实训基地,60 余个省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学校强调通过支持教师全程参与专业实验室的设计、建设与改造等,促进 了一批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及技术开发能力的提升。学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均由 相关专业老师和兼职教师组成项目组负责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布置和调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围绕理论教学内容”的模式,实行新 的“以实际行业和科研背景来组织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模式。专业教师在参与专 业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搜集了大量专业前沿发展 的信息资料,使教师既在专业教学中及时更新了知识,又加深了对实践教学环节 的了解,使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同时,学校把教师参与省级示范性实验 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任职竞聘时的重要条件,以此调动教师参与 实验室建设的积极性。

    (五)创设更多社会实践项目,探索排队式挂职锻炼

    落实教师社会实践和访问工程师制度。首先是通过完善制度促使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学校规定,申报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课教师须具备“双师素质”——近五年至少累计有 6 个月的时间做访问工程师或到企业挂职或参加社会实践,承担与专业和岗位发展相关的工作,且取得一定成绩。近年来,学校每年派出挂职(实习)锻炼教师 160 名以上,从而使专业教师能及时了解行业动态, 服务行业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其次是通过任务驱动社会实践更有成效。学校要求二级学院要根据专业建设需要,有计划、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到企业行业实践锻炼,要求教师在实践期间结合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开展相关调研和项目研究,提高实践有效性和针对性,并对参加实践的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视成效进行评定,对优秀者予以奖励。三是面向学校控股的评估公司进行排队式挂职锻炼(实习)。学校举办有“众诚资信评估公司”和“杭州资信评估公司”,面向全国十余个省(市)的企业开展信用评级服务。学校每年组织金融财会类专业教师前往两家评估公司轮岗实习,打造了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基地。此外,学校还积极推进浙江省高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鼓励教师申报产学合作项目,并为派出教师统筹安排好学习、工作时间,近五年派出“访问工程师”共计 77 人,学校均落实配套经费予以支持。

    (六)强化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学校为“双师”队伍建设投入大量经费,努力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 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技术培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组织教师参与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国际间的考察交流,进一步拓展视野。近几年来,学校每年组织专任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不少于 300 人次。同时,积极做好教师考证服务工作,引导教师通过取得中级以上的国家技能等级证书或本行业、领域具有权威的相关等级或水平认证证书,提升职业能力。目前我校教师所具有的行业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证书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主要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证、注册税务师资格证、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人力资源师、高级秘书证书、律师资格证、经济师、统计师、会计师、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外贸业务员培训师等,考证产生的相关费用由学校承担。目前,学校专任教师双师比达到了 90.25%,位居全国前列。学校出台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青年教工发展纲要(2016-2025)》、《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面向 2035 年,遴选了 35 名服务学校进一步发展需求的“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设立了“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学科研究、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支持青年教师前往企业或相关政府部门挂职,前往高水平院校访学,并在每年暑期开展素质提升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专业人才培养

    (一)落实产教融合政策,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深化“书证融通”模式改革,形成财经类人才培养新范式服务立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劳动教育,通过技能训练、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养成,实施金院匠心传承工程。学校计算机信息管理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入选教育部首批Web 前端证书试点专业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学分制改革,推进书证融通。构建高水平财经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探索金融管理专业群“3+1”贯通式长学制试点,形成财经类人才培养新范式。近三年,我校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升级改进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新增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 3 个:互联网金融、文秘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以及国际贸易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升级改进项目。

    2.以产业二级学院为载体,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深化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保险、信用管理、商务英语、文秘、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 7 个专业现代学徒制建设工作。2018-2019 学年,学校与 21 家企业建立了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创设“多语种跨境电商专员”“保险综合内勤领英”“联合菁华”等学徒班,培养新型企业学徒 223 名。学校以浙江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积极构建产业二级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与阿里巴巴、浙江国贸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 7 个产业二级学院。与 68 家企业合作,新组建订单班 20 个,2019 届银领学院订单班共 829 名学生,订单学生数量占毕业生总数的 24%。至今累计组建 441 个订单班级,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地方金融机构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4000 余人,已形成了浓厚的校友文化和订单文化。

    3.优化“一带一路”服务,创新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学校作为浙江省“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单位,以“捷克研究中心”为载体,实施了“专业+语言+国别研究”的国际化办学模式,深化“商务英语+西班牙语”的人才培养。成功入选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单位和七家浙江省服务“一带一路”新型智库培育单位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入选培育单位的高职院校研究机构。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稳步开展国际化办学。2019 春季学期, 共有在读留学生 20 余名,来自摩洛哥、喀麦隆、也门、乍得等国家。2019 年共有 17批次 105 名同学赴国(境)外参与短期交流、长期交流、文化交流、海外实习、国外专升本、国际竞赛、国际会议等项目,人数同比增长 81%。

    4.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式发展学校围绕 7 个省优势和 6 个省特色专业,依托服务万亿金融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和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构建“优势+特色+品牌”专业协同生态系统,持续推进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式发展。对接数字普惠金融产业高端,组建“数字+普惠”融合共生的金融管理专业群,与中国工商银行共建“数字普惠金融”产业二级学院,共筑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与普惠民生服务新高地。国际贸易专业群对接数字国际贸易产业高端,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建“数字贸易”产业二级学院,共创数字贸易人才培养与全球外贸服务新高地。会计专业群助力浙江制造财务与信用建设,构建“五行合一”产学研有机体,输出浙江万亿产业发展的财务新引擎,服务信用浙江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群对接浙江商贸产业,建立苏宁商贸产业二级学院,积极推进“学做一体、工学交替、产教融合”模式,输出复合型商贸人才。信息技术专业群聚焦金融科技与企业科技金融新服务,助推浙江数字经济产业高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群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助推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近三年,学校 3 个优势专业、2 个特色专业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7 个优势专业全部入选国家骨干专业。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1.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敏捷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校主动对接金融、贸易产业链,积极面向浙江省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面向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转型、新增、设方向”三级并行推进的专业动态设置机制。落实《“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2016- 2020)》,构建以金融专业群、国贸专业群两大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会计、工商管理、投资保险、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专业群等七大专业群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体系,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增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跨境电子商务专业。

    2.对接产业转型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对接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学校专业基础优势,着眼专业群均衡动态优化与发展,2018 年新增设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广告设计与制作两个专业顺利招生,艺术创新综合实验室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类产学合作项目已经高效启动。2019 年新申报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跨境电子商务两个新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群格局。

    3.牵头国家教学标准建设,打造财经大类专业教学标杆金融管理、互联网金融、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文秘、农村金融 6 个专业作为组长单位牵头教育部标准修订工作,国际金融、保险、投资与理财 3 个专业作为副组长单位参与标准修订工作,会计、市场营销 2 个专业作为成员单位参与标准修订工作,突出了我校专业建设的卓越成果和行业地位。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上融入“标准化、国际化、信息化”技术参数,打造金院专业建设样本,出版了 21 个专业中英文双语版的《高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标准》。

    (三)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1.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引领,构建协同共生专业群新格局学校以标准化、国际化、信息化为目标,高质量推进金融、国贸两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夯实省优势、省特色专业建设,形成“协同共生、动态优化”的七大专业群发展格局。依托专业群优势,学校与行业企业成立了“服务万亿金融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普惠金融学院”,与浙江国贸集团、中大物产集团跨境电商产教融合及“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合作,有效推进了专业对接产业、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和水平。2 个专业群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7 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骨干专业。

    2.兼顾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发展,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积极贯彻《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9]13 号)、《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职成司[2019]6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完成 2019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发文与社会发布工作。将信息化变革要素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诉求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持续不断的优化与改进。学校与 221 家企业无缝对接,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合作设计课程数 74 门,其中新增 16 门;开发课程教材共 18本,财经商贸大类专业探索出版新形态活页式教材。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材制定与开发合作持续彰显校企“零间隙”。其中专业课总学时保持在 2606 平均水平,公共基础课学时保持在 974 平均水平,专业技能课学时达到 1021 以上,专业核心课程超过 6 门,顶岗实习时间达到 6 个月,选修课教学课时达到总课时 50%以上,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3.深化“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抓实课程精品化建设以“互联网+”改造教学为主要抓手,融合推进中国大学 MOOC、智慧职教、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学校自主研发的自主学习平台等在线教学平台的运用,推进课程精品化建设。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求,重构了教学内容;对接人工智能,优化了教学模式与方法;通过引入在线教学平台,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全方位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近三年,学校新增 2 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门,各项指标皆在全省前列。

    (四)共建合作育人平台,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1.实施“信息化、精细化、全程化”三化融合,实践教学走在前沿学校大力推进浙江省“十三五”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综合实训中心、互联网金融综合实训室等 10 个实训基地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完成 5 个物联智能多媒体教室升级改造,构建感知化智能教学环境。对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构建“教、学、训、赛”全场域线上学习环境,支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综合运用 5G、VR/AR、物联网等技术,加大智慧教室等教学场地建设,为校企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提供智能化的教学、实训及研发空间。拥有 2 个国家级双师培养基地:金融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国家级双师培养基地;2 个国家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互联网+国际贸易”“互联网金融虚拟运营” 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2.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区域金融行业发展学校依托银领学院,搭建订单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金融“银领”人才。近三年分别与泰隆银行等 60 多家银行、证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同时,紧扣“职业化”、“应用型”两个关键词,逐步深化以职业化素质提升为核心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即结合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一个中心,两项抓手,八大载体,培养四大优势”的订单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科学合理的思想素质教育、意志品格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三大模块职业素质能力提升活动,组织了特色课外活动重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形象、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四大职业竞争优势,取得了显著效果,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成功打造了以订单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银领学院品牌,为学生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近三年毕业生中的银领学院订单人数分别为 881 人、829、831 人,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赶集”效应继续彰显。

    3.校企合作赋能教学内涵,服务行政企品牌效应彰显为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校企合作水平,近年来学校不断将企业高管充实到兼职教授与教师队伍当中来,深化“千人金融智库”建设。近三年,学校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数:2017 年为 175.77 万元、2018 年为 246.17 万元、2019 年为301.02 万元。2019 年,完善修订了《浙江金融职业教育集团章程》,深入实施《浙江金融职业教育集团实施方案》,集团开展校企联合技术攻关项目 30 项;教科研项目 150 项;为集团内企业培训职工 14168 人;2018-2019 学年,调整充实职教集团成员单位至 70 家,举办了“金融职业教育集团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论坛,浙江金融职教集团获得浙江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项目立项。

    4.推进 1+X 改革,着力提升双证书育人成果2019 年 4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首批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 1+X 证书试点工作。我校于 2019 年 6 月 18 日正式入选首批 1+X 证书(Web 前端开发)试点院校。2018 年共计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中、高级)77 本,2019 年获得 67 本;获得社会认可度高的其他证书 2018 年共计 2797 本,2019 年共计 3030 本。针对 1+X 证书,我校高度重视,学校高度重视,成立 1+X 证书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并严格实施周报制度。同时,学校还从(1)对接产业资源,实施校企合作共建;(2)落地职业技能,优化人才培养方案;(3)升级教师团队,充分对接证书与教学工作;(4)充实学习安排,引导学生投入试点学习;(5)满足试点需要,积极改建机房提升配置;(6)建立保障制度,涵盖全方面保障措施等六个方面进一步落实 1+X 改革。

    四、学生成长发展

    (一)实现招就两旺,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1.2017-2019 年招生情况再攀高峰2017-2019 年是我校全面落实浙江省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全力推进并落实综合改革的相关工作,顺利实现了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平稳有序的落地,顺利完成三轮高考招生录取,且生源结构得到优化,生源质量逐年稳步提升,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1)2017-2019 年招生计划圆满完成学校面向全国 1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招生规模稳步增长,招生情况持续保持良好态势。近三年考生志愿报考率皆为 100%,连续三年招生计划圆满完成。这三年统招招生计划数共 9993 人,自主招生计划数共 1155 人,合计 11148名,三年招生规模总量稳定在万人以上。其中,统招招生分别为 2017 年 3048 人,2018 年 3209 人,2019 年 3736 人;自主招生分别为 2017 年 500 人,2018 年 300 人,2019 年 355 人。新生报到率分别为 2017 年 95.46%,2018 年 95.50%,2019 年 94.53%。(2)浙江省新高考喜创佳绩2017 年,学校 16 个招生专业和 3 个中外合作专业在浙江省内分别招生 1384人和 180 人。从录取情况看,在普通类招生录取中我校普通专业录取最高分 574 分,最低分 470 分,二段线人数比例 74.4%,7 个专业录取最低分在二段线(480 分)及以上;中外合作专业录取最高分 533 分,最低分 459 分,位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2018 年,学校 16 个招生专业和 3 个中外合作专业在浙江省内分别招生 1293人和 220 人。从录取情况看,在普通类招生录取中我校普通专业录取最高分 563 分,最低分 481 分,二段线人数比例 87.7%,12 个专业录取最低分在二段线(490 分)及以上;中外合作专业录取最高分 545 分,最低分 469 分;招生录取的 19 个专业中有 15 个专业居全省高职院校同专业比较录取最低分第一名,3 个专业并列第一名,1 个专业居第三名。2019 年,学校 17 个招生专业和 3 个中外合作专业在浙江省内分别招生 1405人和 220 人。从录取情况看,在普通类招生录取中我校普通专业录取最高分 560 分,最低分 488 分,二段线人数比例 94.7%,15 个专业录取最低分在二段线(496 分)及以上;中外合作专业录取最高分 539 分,最低分 479 分。招生录取的 20 个专业中有 19 个专业居全省高职院校同专业比较录取最低分第一名,1 个专业居全省第三名。(3)高职扩招开创新局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百万高职扩招的号召,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一系列积极稳妥的招生宣传效应下,首次通过高职扩招在电子商务专业招收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人员,计划招生数 100 人,实际录取 119 人,超出计划数 19%。录取人员类别为退役军人 65人,下岗失业人员 21 人,农民工 15 人,新型职业农民 18 人,退役军人成入学主力军,占比高达 54.6%。第二阶段高职扩招成绩喜人,超额完成扩招计划,出色完成了浙江省 2019 年高职扩招第二阶段招生工作。(4)省外录取分数保持良好态势为了提升省外的生源质量,学校积极加强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汇报、沟通, 通过科学合理制定招生计划和招生工作总体方案,在 1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招生第一志愿报考率为 100%,高分段考生多,生源充足,生源质量优势明显。录取省份的文理科录取最低分相对较高,多数省份的投档线超过本科批次线 2-3 分, 位列浙江省高职院校到相应省份文理科招生的前列。

    2.2017-2019 年就业质量(1)就业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我校 2019 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98.40%,2018 届同期数据为 98.38%,2017 届同期数据为 98.27%,我校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维持在 98%的较高水平。【备注:数据来源于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2)月收入水平逐届上升我校 2017-2019 届毕业生的月收入水平分别为 3949 元、4249 元、4394 元, 呈逐届上升趋势。整体来看,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不仅得到提升,且自身就业感受也较好。(3)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我 2017-2019 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 68%、64%、61%,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体现我校专业培养目标达成效果较好。(4)毕业生对本地的服务贡献程度较高2016 届-2019 届毕业生在浙江省就业的比例分别为 93.5%、92.4%、93.1%,均较高。2017-2019 届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城市为杭州,比例为分别为 47.3%、49.5%,44.9%。可见,我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为地方提供人力资源培养方面的作用还是比较显著的。(5)民营/中小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体我校 2017-2019 届毕业生主要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个体,比例分别为 71%、76%、76%。2017 届-2019 届毕业生主要就业于 300 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比例分别为 50%,57%,58%。2017-2019 三年在中小微及基层就业数分别为 1672、1552、1487 人。(6)职业和行业流向体现了人才培养特色我校 2017 届-2019 届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职业类为金融(银行/基金/证券/ 期货/理财)行业,比例分别为 40%、36.8%、27%。我校 2017-2019 届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行业类为金融(银行/保险/证券),比例分别为 40.2%、36.6%、30.4%。因此,我校近三年毕业生在 500 强企业就业数分别为 210、138、147 人。金融行业对应届毕业生的吸收量的占比高,也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我校在该领域的人才培养特色。(7)就业现状满意度维持在较高水平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连续多年呈现稳定且较高的趋势,2017-2019 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分别为 76%、77%、73%,维持在 70%以上较高水平,体现我校专业培养目标达成效果较好。(8)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持续较高校友满意度是毕业生对学校整体认同程度的综合评价。我校 2017-2019 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持续较高,分别为 97%,98%、97%。由此可见,我校毕业生对学校的整体认同程度较高,这不仅有利于我校社会声誉的提升,也可帮助学校吸收更多的优质生源。(9)用人单位满意度水平较高我校 2017 届、2018 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满意度为分别为 92.64、91.82,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水平较高。【备注:数据来源于近年浙江省教育评估院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与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2019 届学生数据时间约为 2019 年 12 月底】

    (二)实践专创融合,“八个一”创新创业做法成效逐步展现

    学校始终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 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八个一”为路径开展建设。一是搭建一 个创新创业运行平台。以笃行创新创业学院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平台,涵 盖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师资聘用、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孵化、制度保障、文化氛 围营造等工作内容。以“一院一品”的思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各二级学院的专 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开发一系列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了一系列涵盖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 业核心课和公共选修课等各个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有创新创业指导、创新创业财务知识、创业投资理论与实务、C2C 电子商务创业、网络创业理论与实践、微商创业指南等 13 门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安排上,采用了“2+2”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从 2017 级开始,每位学生在三年学习时间里必须学习一门 2 学分的创业教育通识课,同时取得创业教育实践学分 2 学分。三是打造一支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学校按照“培养+聘用”的模式,打造一支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一方面学院在专任教师、企业家和创业校友中组建一支“能文能武” 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一个“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培养体系;同时,强化一套导向明确的创新创业师资激励措施。2017 年至今聘任了38 名校内创业导师和 40 名校外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此外,学校还主办了三届浙江省创业导师培育工程“互联网金融创业导师培训班”,为来自全省 40 余家高校的 166 名教师提供创业导师培训,提升了全省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能力。四是建好一个创新创业实践场所。学校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创业综合实训中心、校内外专业实室、出口创业孵化中心、创业园区、软件开发实验室、创意设计工作室、直播坊等资源整合优化而成的共享型实践场所,为学生组织开展创意创客训练营、创业沙龙、创新创业竞赛等各类活动提供场地支持。五是开发一系列创业实践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创业视野、提升学生的创业激情为目标,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需求, 专门开发了系列创业实践项目。如信息与互联网金融学院的猎榜 APP 平台,最后顺利完成孵化和融资,服务了 200 多家企业。会展策划专业所创立的杭州先创会展有限公司,承接各种大型会议、会议策划及承办等一系列实践项目,受益学生达到 2200 多人。六是探索一种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学校确立了“学创合一”“学赛合一”“赛创合一”的“学赛创”三维合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创业,在创业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赛,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创业, 在创业中比赛。从 2017 起,获得各类省级创新创业竞赛金奖 1 个项,特等奖 1项,一等奖 7 项。七是完善一套创新创业保障制度。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完善了创新创业运行机制,颁布了《创业实践学分转换办法》《创业园管理办法》等制度,为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八是营造一种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开通创新创业学院微信公众号、出版创业报等方式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宣传;通过每年一届的校友创业论坛,向学弟学妹传递创新创业的“正能量”;通过挖掘本校学生创意潜力来提升创业氛围,如组织学生手绘校园风景,并将这些手绘作品开发成校园文化创意类产品,成为了金院文化宣传的有效方式。综上,可以发现,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创新创业意识、知识、能力的培养,外加学校金融订单培养所带来的优质就业,使得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不高。

    (三)实施书证融通,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取成绩再次回升

    学校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实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自办学以来, 历来重视学生职业从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强调为学生提供证书获取的课程、 培训等教学支持服务。但自 2016 年中央颁发系列文件取消了大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导致学生双证书获取受到了较大的影响。2017-2019 三年中,学生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数(中、高级)为 89、77、67 等人。学校各专业及时跟进政策,更新与专业面向岗位对接度高的资格证书,继续推进 学生在银行、证券、基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跨境电商水平测试证书、国家理 财规划师、ERP 管理师、网络营销师等一大批社会认可的其他证书,2017-2019 年的社会认可度高的证书获取数分别为 2879、2797、3030 等人。自 2019 年 4 月国 家正式启动 1+X 证书试点工作以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积极申报 1+X 证书试点项目,并将其与双高校的人才培养高地、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 师队伍等建设任务紧密结合,推动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 会服务能力水平。学校完成了首批 Web 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中级),第二批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中级)、网店运营推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中级)。2019 年,学生参与智能财税证书考证中,95 名学生参加考试,90 名通过考核,通过率 94.7%,位列全国第六。同时,学校积极深化“书证融通”模式改革,以专业群为组织单元,推行“一分院一策制”的 1+X 试点项目实施办法,形成了基于 1+X 证书的新型“书证融通”式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如金融管理专业群的“双云共享、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国际贸易专业群“双元育人、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群“三双并重、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书证融通的教学改革,学生的证书获取率也逐步再次回升。

    五、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发挥理论研究、智库咨询、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协同育人等功能,三年间,推进 7 个二级产业学院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立项纵向课题 608 个,公开发表论文 872 篇,出版专著 30 本,获得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22 个;提交全国人大提案 18 份;提交资政报告 43 份,获省领导批示 16 份;接受行业企业横向课题 41 个;政府、院校、企业人员培训服务到款 5998.735 万元;横向技术服务到款 3534.058 万元;政府、企业技术交易到款 383.38;社区服务 125 万元;其他服务 81.95 万元。学校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浙江科技创新强省、浙江八大万亿产业和中小企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师资培养、产教融合、技术技能积累与产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浙江省服务万亿金融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成功入选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浙江省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捷克研究中心”成功入选省服务“一带一路”新型智库培育单位,成为浙江省重点智库单位。

    (一)提升专业产教融合水平,建设大金融产教融合共同体

    以建设“千人大金融智库”为载体,至 2019 年底智库汇聚了胜任业务讲师、职业导师的行业名家638 名,培养了胜任企业咨询和行业智库的校内名师84 名。协同开发 7 个省优势专业、6 个省特色专业的岗位标准、专业标准,制定 21 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 3 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4 本国家规划教材, 设计课程 76 门,其中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 门,开发线上课程 903 门次;开发国家级仿真实训教学项目 2 个。校企联建 7 个产业二级学院,与 16 家单位组建了现代学徒班,包括“菁华班”、微贷网现代学徒班、信用数据经理现代学徒班、会计工匠班、阿里巴巴数字贸易班等,与 157 家单位合建订单班 120 多个;合作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工作室”“众创空间”等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 204个。产教融合育人平台提升了专业内涵建设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二)提高学校科教服务水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

    立足理论研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2017-2019 年,共立项纵向课题 608个,其中,厅局级以上课题 479 个;公开发表论文 872 篇,其中,一级核心期刊12 篇,核心期刊 223 篇,一般期刊 510 篇,十八种刊物 23 篇;公开出版专著 30本。接受行业企业横向课题 41 个,成功申请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22 个。其中,2017 年获得纵向科研资金 59.4 万元,横向技术服务费 1508.48 万元;2018年获纵向科研资金 115.86 万元,横向技术服务费 1189.838 万元,2019 年获纵向科研资金 64.06 万元,横向技术服务费 835.74 万元,政府购买技术交易 20 万元。学校举办系列学术、行业会议,助力浙江建设“重要窗口”和人才培养支持。创新中心积极打造学术合作与交流台,与 5 家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其中,举办“金融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大数据时代金融人才培养论坛暨第七届校友读书会”、“走进新时代: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聚合共生”圆桌会议,为约 500 人提供最新科技金融发展的前沿信息。捷克研究中心与捷克科学院开展战略研究项目的国际合作,与捷克站共建“丝路课堂”;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10 多场,参会人员超 1000 人次;推出 38 期学术工坊讲座;教师外出交流 39 人次,其中出国访学 3 个月以上 15 人次。

    (三)推动三大研创中心建设,打造社会服务平台

    1.建设浙江省服务万亿金融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助力浙江万亿金融产业发展2017 年 9 月,学校牵头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浙商银行等 16 家单位, 成立“浙江省服务万亿金融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立理事会管理机制,强化其人才培养、智库咨询、技术服务、培训服务的金融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功能, 赋能浙江省万亿金融产业发展。中心获省教育厅认定的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近三年,学校先后建设了两大智库咨询平台,即互联网与大数据金融研究院、地方金融发展研究院。聘任浙江大学等高校和行业专家指导青年研究团队;为省政府提供咨询报告 5 份并获副省级以上领导批示;立项纵向课题 7 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6 篇,其中核心期刊 2 篇,出版专著 1 本。建设了四大技术技能服务平台,即小微金融研究院、众诚信用评级研究院、云会计财务共享中心研究院、投资者教育基地等。建成了两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即浙江金融职业教育集团创客空间联盟、笃行创新创业学院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2.建设跨境电商协同创新中心,服务外贸企业发展学校牵头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办、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协会、阿里巴巴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15 家单位共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设立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设有 4 个研究团队和 1 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行定期例会制度,旨在打造集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服务于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外贸企业转型发展。中心 2018 年获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19 年获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团队获教育部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获省高等学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学校获教育部行指委认定为全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示范学校。三年来,中心主任、全国人大代表郑亚莉提交全国人大《建议推动全国跨境电商转危为机实现新发展》等提案 18份;提交资政报告 10 份,其中获得省领导批示 4 份;承担政府委托项目 5 项,社会委托项目 29 项,其中纵向课题 16 项,横向技术服务 13 项,企业委托项目到款金额 64.5 万元;合作开发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6 项;公开出版学术著作 3 本;发表论文 12 篇,其中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 1 篇,“学习强国”发布 1 篇;举办全国性学术论坛 4 个,专题学术工坊 7 期;服务高校教师和行业员工培训累计 45.5 万元。主持开发《跨境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岗位划分与职业能力要求》全国行业标准,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的跨境电商物流、跨境金融支付岗位人才标准和行业培训教材;承办浙江省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技能竞赛,建设跨境电商出口创业孵化基地,引入 eBay、亚马逊、WIsh、敦煌网、Shoppe 等平台开展创业培训,孵化学生创业企业 8 家、学生创业团队30 个。3.建设捷克研究中心,服务“一带一路”智库建设捷克研究中心为浙江省唯一一所由高职院校举办、经教育部备案的国别研究中心。中心成功入选省“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单位、省服务“一带一路”新型智库培育单位、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单位,成为浙江省重点智库单位、浙江省对捷合作的重要窗口。中心发挥咨政、咨商、启民、育人功能。三年间,建成全国唯一校建国别馆“捷克馆”。提交咨政报告 40 份,获省领导批示 13 份;承担各类委托课题 27 项,其中政府委托项目 9 项,社会委托项目 18 项;在《光明日报》《社会科学》等报刊公开发表论文 32 篇,出版《百年捷克》等专(译)著 10 本;获民建浙江省委会参政议政成果一等奖等科研奖励 6 项。主办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中东欧合作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国际会议上做主题发言 21 次,会议论文收录 5 篇。开创“专业+语言+国别”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精专业”“懂外语”“融文化”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拟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1 份,配套子方案 4 份,覆盖 127 名交叉培养学生,开发《捷克语言和文化》《捷克与欧洲:历史、文化与现实》等一批交叉学科课程。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大使评价“中心走出了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浙金院’模式”。

    (四)推进金字服务窗口建设,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金苑培训中心为学校继续教育与培训服务“窗口”。建设浙江金融在线培训平台,完善立体化、多层次的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举办金融培训班 268 期,累计为金融机构、企业的骨干和新员工提供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达 23219 次,2017-2019 年实现培训服务收入 5319.225 万元。依托二级学院拓展面向政府部门、职业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师资培训,加强技术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鉴定基地建设。三年实现政府购买社会人员培训服务到账 226.88 万元。浙江省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为公益服务“窗口”。通过组织“黄炎培杯” 全国大学生投资理财技能大赛,开发课程、教材、公众号等系列投教产品,近三年向学生与社会公众提供融资及金融风险防范教育咨询专项活动,普及 22739 人次,投资者教育基地被中国证监会认定为国家级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杭州资信评估公司和浙江众诚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为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窗口”。公司致力于服务浙江信用体系建设,助力浙江中小微企业发展。协助各政府部门进行信用建设、信用督查和信用监管,成为首批具有浙江省重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领域企业专项信用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之一,所提供的招投标专项信用评级产品作为投标人资格条件或资信评分项,已成为政府重点建设工程招投标、采购活动等审定资格的条件之一。近三年来,累计为 10114 户企业或政府、社会组织提供信用评级服务,实现营业收入 4000.62 万元。开展职教扶贫和产业扶贫服务。面向在职员工、失业和转岗职工、退伍士兵、农村劳动力,提供多层次的技术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面向贫困地区扩大招生规模,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助力美丽乡村振兴,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师生送教下乡,对口助力天台龙溪乡黄水村等地的文化建设、乡村住宅改造、书院建设等项目。三年来结对援青、援疆、援长春等地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学校持续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打造服务贡献标杆校。

    一、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学校要抓住贯彻新时代职业教育“下一盘大棋”的发展机遇,应对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中的挑战。一是学校专业结构优化和拓展服务面向的问题。随着“云物大智移”等新兴技术的兴起,金融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结构和素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学校尽快调整专业结构,并对专业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以拓展专业服务面向。二是办学空间拓展和学校发展的问题。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本科层次职教办学、数字化三教改革、产教融合模式探索等都对学校的办学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改进措施

    1.在“三提”上下功夫一是着力提振精气神。要进一步提升建设新时代高职教育标杆校的使命和担当,努力成为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探索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二是着力提高办学水平。要通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全面提高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治校水平。三是着力提升办学层次。要进一步深化类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探索以类为纲、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发展道路上再创佳绩。

    2.在“三扩”上谋新篇一是扩展办学空间。要在“双高”建设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十四五” 事业发展规划,统筹谋划未来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聚集各类办学资源,通过与嘉兴、湖州、绍兴、衢州等地方政府合作,扩大办学场地,拓展办学空间。二是扩充行业服务。深化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深耕数字普惠金融和数字国际贸易产业高端,精准服务万亿金融产业和跨境电商行业,进一步加强学校在金融和贸易等行业领域的服务深度。三是扩大国际影响。继续开展“专业+语言+国别研究”的创新实践,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合作开发符合国际规范的行业、职业和课程标准;为企业外籍员工开设语言、文化和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留学生专业教育,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与境外办学新模式。

    3.在“三建”上再发力一是要持续推进高品质幸福金院建设。着力构建三金机制,让青年教师培养与成长的金翅膀舞动起来,让中年教师稳定发展的金台阶坚实起来,让老年教师幸福安康的金降落伞荣耀起来。二是要精心推进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建设。坚持教师为基、学生为本、校友为宗,深化学生千日成长工程、教师千万培养工程、校友千花盛开工程。三是要着力推进产教科教系统建设。以学校事业法人为基点,校友总会和金融教育基金会等社团法人为支持,学校创办的企业法人和政产学研协同平台为支撑,构建产教科教发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