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报】:科学配置资源 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作者:来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发布时间:2010-09-28点击量:29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一直注重顶层设计、系统规划、科学布局,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以金融专业群为核心、以经贸管理专业群为主体、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专业群适度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航空型专业布局,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特色专业发展体系。学校坚持结合地方经济,突出区域特色;结合办学优势;突现行业特色;结合学生个性,突显人本特色;以专业群为平台,科学配置资源,深入有效地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凝聚共识,营造氛围                                         

1.凝聚共识。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将专业建设提高到学校生存、发展、特色培育的高度去认识、把握、考量和投入,把专业建设作为学校整体的大事,纳入党委、行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为党政一把手所要抓的重要工作。2003年学校在取得浙江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专业建设;2006年学校入选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更是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开展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对专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强化。

2.营造氛围。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创设多种条件,营造多方氛围,吸引教师成为专业建设的主力军。通过有序竞争、竞争提高、提高充实,营造“认人参与专业建设,变要我得更好为我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干好”、“让教学水平最高、科研能力最强、敬业爱岗最佳的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使专业带头人成为全校师生尊重、最受社会欢迎和认同、收入最高和待遇最好的光荣群体”的良好氛围,激励一大批教师干部全力参与建设与改革。

二、体制再造,配置资源

1.体制再造。专业建设需要整合从招生到就业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捕捉市场供求信息、设计并组织实施教学、实施全方位育人管理等方面和环节,需要构建以专业群为基础平台的组织体系。为此,学校确立了专业群在学校基本单元、基层组织、基础工作中的地位,使专业群成为学校发展和运行的核心、中心和重心。在专业群层面建立学校微观(基层)运行单位,鼓励专业群相对独立地面面向市场,面向产业和行业,面向企业和职业,面向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面向产业集群,打破简单化的院系二级管理惯例,建立并实施学校——专业群二级管理体制,将二级管理的基点放在专业群上,相应管理机构也严格按专业群划分设置,实施从招生到就业的一条龙、一体化、一站式管理。切实提高专业在学校运行和管理中的地位。以专业群为单位建立“三结合”育人团队,包括以专业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建立专业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和素质技能类教师“三结合”的育人团队。将专业建设与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以增强专业建设的实效性,达到教书育人的整体目标。

2.配置资源。在体制再造的基础上,学校依据“重点专业重点投入,一般专业一般投入,特色专业特别投入,淘汰专业停止投入”的指导思想,授权专业群围绕专业建设来进行人、财、物等综合投入。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需要,赋予专业群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的各项权力。一是将优秀的专业人才充实、选派到专业群岗位上,并充实配置一定专门人员和机构,夯实二级基础;二是赋予专业群相对比较充裕的财政实力,尤其是对于建设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等经费予以充分保证;三是为专业群开展校企合作、搭建合作育人平台创造各种便利,包括通讯、交通、办公、网络等;以专业群为单元建立专门的教学和办公用房,体现专业群的社会地位。同时,研究推进专业群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互通,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加大激励,强化考核

1.加大激励。学校对专业建设参与者尤其是专业带头人的激励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一是提高地位,尤其是提高在学校内外部实务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堤外;二是改进待遇,在收入分配、专业建设经费、参与行业企业活动等方面给其足够待遇;三是保障条件,在进修提高、出国培训等方面重点保障工作条件;四是扩大影响,为专业带头人成为学校发展的支柱,为其在社会、行业扩大影响力创造条件,提供可能;五是赋予权力,在聘用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分配使用经费等方面赋予足够权力;六是支持成名,学校在评比先进、推荐各类科研、教改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

2.强化考核。学校建立以专业群为重点的绩效考核机制,明确职责,把绩效考核的重心放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成果和成效上,如有效结对了多少企业,联络聘了多少合格兼职教师,为行业企业情况等实实在在的指标,严格管理,并作为考核专业群和教师的主要内容。在学校内部考核管理的基础上,引入并加强外部评价。一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形成行业(企业)为主体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价;三是聘请第三方机构对专业建设绩效进行评价。通过开展考核评价,根据专业建设进展,进行优化调整,保障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周建松)